古代人物
冯 焕 (?-121年),字平侯。东汉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博览文武典籍。入朝任掌管朝廷文书章奏,协办日常政务的尚书和为宫廷办事的侍郎。
永元元年(89年)冯焕随幕府中护军班固北伐北匈奴,出谋划策,屡建勋功,取得燕然山大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出任河南京令、豫州和幽州刺史等职。冯焕一生忠于汉室,骁勇多智,为统一和巩固东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东汉名臣做官时不畏权贵,不避亲疏,执法不阿,曾多次严办一些劣迹昭彰、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建光元年(121)初,冯焕奉令率玄菟太守姚光、辽东太守蔡讽等领兵去征讨高句骊王反叛集团,大获全胜。由于朝中贪官污吏不满冯焕又立新功,伪作玺书谴责冯焕和姚光,并赐以欧刀(古代处决用的刑刀),且令辽东都尉庞奋立即行刑,以报复冯焕。
冯焕之子冯绲劝父上书自讼,汉安帝派监察御史查实后,诛杀庞奋,但冯焕已病逝狱中。汉安帝闻讯,非常痛惜,赐钱十万安抚其亲属,封其子冯绲为郎中。在其故里宕渠县治立“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君神道”阙,此即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焕阙。
冯绲 (?--167年),字鸿卿(又作皇卿)。巴郡宕渠(今四川渠县)人。幽州刺史冯焕之子,东汉时期名将,历仕东汉顺、冲、质、桓四朝。
冯绲年少时研习《公羊春秋》、《司马兵法》。早年因帮助父亲洗罪而闻名。他家富又好施舍,屡次赈救穷急之人,因而被州里人所爱戴。历任郡诸曹史、督邮、主薄、五官掾功曹等职,被举为孝廉,后来被任命为蜀郡广都县长,任职四年,颇有政绩。升职为武阳县令后,诛杀犯法的豪强,因公事而离职。又任广汉属国都尉,被司空府征召,为侍御史,升职为御史中丞。
建康元年(144年)八月,九江人范容、周生等劫掠城邑,屯据历阳,成为江、淮之间的巨患。朝廷派冯绲以御史中丞职务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与中郎将滕抚一道击破群贼。但因强行迫使州郡进兵而被依法制裁。
冯绲其后被司徒府征辟,任廷尉左监正、治书侍御史。后出任陇西太守。在任内,冯绲用恩信晓谕羌人投降,羌人都停止活动各自散归原处,因事被免职,后因羌人暴动,复任陇西太守,以疾病被征召入朝任议郎,又任治书侍御史、尚书,出任辽东太守。后再次入朝任京兆尹,旋即担任司隶校尉,所在之处都树立了威刑。又升为廷尉、太常。
延熹五年(163年),长沙叛军在此前进犯益阳,武陵蛮亦乘机作乱。朝廷拜冯绲为车骑将军,在其家乡宕渠县征调“板楯蛮”出征。绲领兵十余万抵达长沙郡,叛军闻讯后,都到营中求降。冯绲趁机率兵进击,共斩得四千多颗首级,受降十多万人,荆州得以平定。朝廷下诏赐冯绲钱一亿,但冯绲坚辞不受。
冯绲率军回师后,推功给应奉,并举荐应奉任司隶校尉,而自己上书请求辞职,朝廷不许。但监军使者张敞秉承宦官的旨意,上奏弹劾冯绲带两个奴婢穿戎服随军出征,又常在江陵刻石纪功,请求下诏给有关部门审理。尚书令黄俊奏议,认为降罪但没有正法,所以不应该过多纠缠。
恰逢长沙盗贼又起,攻击桂阳、武陵二郡,冯绲因为军还而盗贼再起,遭免职。不久,又拜将作大匠,转任河南尹。后改任廷尉,为被诬陷的荆州刺史李隗等人辩白,认为他们不应该被处以重刑。
当时山阴太守单迁因罪下狱,冯绲经核查定其死罪。单迁是已故车骑将军单超的弟弟,于是诸宦官互相包庇,一共诬告冯绲。冯绲与司隶校尉李膺、大司农刘祜一起被罚在左校工作。应奉上疏为冯绲等人说情,冯绲得以免罪,被释出。后又拜屯骑校尉,再任廷尉,上奏认为宦官的家属亲信不应该担任州郡要职。意见未被采纳,不久逊位。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冯绲去世,诏赐谥号“桓”。
王平 (?—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人,幼为外家何氏收养,所以又叫何平,后改回王姓。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九月,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举巴夷、賨民依附曹操,王平随杜濩、朴胡等被迁往洛阳,被任命代理校尉。二十四年,刘备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王平随曹操率领大军来争汉中,却被刘备击败,王平得以投降刘备,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王平随诸葛亮北伐。参军马谡请战,诸葛亮派其守街亭,明令当道扎寨以阻曹军。王平时为马谡副将,马谡舍大道而上山屯守,举动失宜,王平连连规劝不听,被魏将张郃断了水源,马谡惨败,士卒离散。唯有王平所领的千余人士兵鸣鼓自持、徐徐而退,张郃怀疑王平有伏兵,不敢进攻。于是王平将诸营军士收拢并率领他们平安归还。诸葛亮将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等诛杀,夺将军黄袭等人兵权,王平因为表现突出被拜为参军,统领无当渠,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王平升任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 十五年进封安汉侯,代替吴懿督汉中,“平安三侯”(马忠、王平、邓芝)威名始于此时。
延熙元年(238年),大将军蒋琬驻沔阳,王平被召到大司马府,蒋琬任命王平为任前护军。延熙六年,蒋琬病重,回军驻扎涪县。任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
七年(244年),魏帝命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有人说:“现在我们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固守汉、乐二城,魏军进入汉中以后,涪城的援军一到,就可以将阳平关抢回来。”王平却说:“不行,汉中去涪城有一千余里,魏军若是得了阳平关就会成为祸患,现在应该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我为后拒,若是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亲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时候涪城的救兵就刚好到来,这才是上策。”唯有护军刘敏赞成王平的意见,于是就按王平的计策行事,涪城诸军以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被击退,如同王平当初料想的一样。
当时马忠在南中,邓芝驻守永安,王平在汉中,三人各守一方,保障蜀汉的平安。
王平在军旅中长大,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但是他能口述让别人代写表章,均有意理。王平让人读史传等书籍,自己在一旁听,能知其大义,论说时不失其主旨。王平遵循法度,与人交谈从不开玩笑,从早到晚,都能端正坐姿。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继承爵位。
李 特 (?--303年),字玄休,巴西宕渠(四川渠县)人 ,賨人之后。东羌猎将李慕之子,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建立者李雄之父,是成汉政权的奠基人。
李特性格雄武沉毅,与兄弟李庠、李流随流民流徙巴蜀。永康元年(300年)十一月,益州刺史赵廞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欲谋割据。赵廞笼络李特兄弟聚合流民。李庠率四千骑兵归附赵廞。赵廞任命李庠为威寇将军,封阳泉亭侯,视为亲信。李庠骁勇,很得人心,队伍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因议论当下形势、鼓动赵廞图谋天下,赵廞佯以悖逆而大怒,借其故便把李庠与他的子侄、宗族三十余人一齐杀害。当时李特、李流都在外带兵,赵廞派人去安抚告慰他们说:“李庠说了不应该说的话,应判死罪。与你们兄弟不相干。”并任命李特、李流为督将。李特、李流怨恨赵廞,领兵马至绵竹,而赵廞在绵竹之石亭屯兵万余人防范。李特兄弟密聚七千余人连夜奔袭成都,赵廞手下将领逃散而致败亡。朝廷以讨赵廞功,拜特宣威将军,封长乐乡侯,流为奋威将军、武阳侯。
301年,惠帝以梁州刺史罗尚入蜀,为平西将军、益州刺史。朝廷意遣流民归于本处,流民俱投靠李特兄弟,遂在绵竹聚合,扎下大营。六郡的流民一致推举李特做首领,于是李特自称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广汉太守辛冉等畏惧李特兄弟聚众成势,遂遣都尉曾元领步骑三万偷袭,罗尚亦遣兵助攻,被李特将计就计杀的大败。继而攻占广汉。时罗尚贪残,为患百姓,而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民谣唱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
太安元年(302年),河间王司马颙派督护衙博、广汉太守张征征讨李特,三路进攻李持,李特大败晋军。特在广汉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大将军、大都督,改年号为建初,赦免其辖境内的罪人。次年二月,罗尚派兵袭击李特的兵营,各土堡全都响应,连续战斗两天,李特因兵少不敌而兵败,收集余下的部众,退往新繁。罗尚的军队撤回时,李特追击他们,转战三十多里。罗尚派出大军迎战,李特的军队惨败,罗尚斩杀李特和李辅、李远,焚烧他们的尸体,将首级传送到洛阳,流民非常惊惧。李荡、李雄收容残余部众退保赤祖。
李雄称王后,追谥李特为景王;李雄称帝时,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为始祖。
李雄 (274年—334年),宕渠(今四川渠县)人,字仲俊,李特第三子。十六国时期成汉开国皇帝,306年称帝,国号“大成”,年号晏平。
李特随流民入蜀求食,被地方官排斥和打击;朝廷也欲遣流民归回本处。流民投靠李特兄弟,在蜀地被流民推举为领袖,后因讨赵廞功,命官封侯,并任命李雄为前将军。太安二年(303年),李特被益州刺史罗尚击杀。继任者李流亦病故,李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都于郫城。罗尚遣将攻雄,被李雄击走。李骧攻犍为,断罗尚运道,罗尚见大势已去,委城夜遁。雄遂克成都。
永兴元年(304年),将领们执意请李雄即尊位,于是李雄自称成都王,赦免境内罪犯,建年号建兴,废除晋朝法律,约法七章。建兴三年(306年),范长生劝李雄称帝,李雄于是即皇帝位,赦免境内罪犯,改年号为晏平,国号大成(成汉)。
玉衡四年(314年),成汉南得汉嘉、涪陵二城,李雄对投降依附的人都宽免他们的徭役赋税。虚怀惜才,授职任用能量才录用,政宽人和,益州于是安定下来。玉衡五年(315年),李雄立其妻任氏为皇后。
玉衡二十四年(334年),李雄头上生毒疮。六月二十五日,李雄去世,时年61岁,在位31年。谥号武皇帝,庙号太宗,葬于安都陵。
黎 錞 字希声,生卒年不详,渠州(今四川渠县)人,著名经学家。宋庆历癸未年(1043)中进士,熙宁八年(1075)任知眉州,后官至朝议大夫。
黎錞年轻时苦读经书,夜阑人静仍吟诵不止,甚至如痴如呆。据传,乡人中有好事者试其心志,于一天夜里邀一女子去其书斋前,让这女子娇声娇气地呼唤他的名字。黎依旧手不释卷,目不斜视,口占一绝云:“十里楼台五里亭,忽闻花里唤黎声。状元本是天生成,故遣嫦娥报姓名。”好事者摇摇头,认为他真是个书痴。 黎錞任知眉州期间,仁明而不苛秩,深受民众爱戴。三年将满,百姓上书朝廷苦苦相留,因继任三年。苏轼与黎錞交往甚厚,故在其所作《远景楼记》中,赞黎“简而文,刚而仁明,正而不阿,久而民益信之”。又在其《寄黎眉州》一诗中,表达和好友“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的愿望。 黎錞一生致力经学,中进士后留京作侍讲,在人才云集的北宋京师中名噪一时,众多学士均视他为“大儒”。任知眉州时,再度当国的王安石著《三经新义》,诋《春秋》为“断烂朝报而不列太学。黎不苟同,撰《春秋经解》,苏轼以“治经方及《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的诗句赞其行。此书计十二卷,并附有统论。完成后,又著《校勘荀子》十二卷。尝闻宋英宗向欧阳修问蜀中之士,对曰:“文学苏洵,经术黎錞”。宋代学者吴荐对黎更是推崇,他在《赞黎》一诗中写道:“三传融心,六一修契。经术扬诞,得知英帝。仕学兼优,借留斯致。笺简遗言,百世争媚。” 黎生性质木,行动迟缓,刘贡父戏之为“黎檬子”。黎不知“檬子”系一树名,不以为意。一天,与朋友骑马过集市,遇见一卖檬子树的人大声叫卖“梨檬子”,才猛然省梧,并为自己的“迂”而捧腹大笑,差点从马上跌下来。这一时被传为趣闻。此事见记于苏轼之《东坡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