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渠县 > 渠县文旅 > 历史文化 > 正文

宕渠记 | 戏虎

来源:渠县文旅局       发布日期:2022-12-06     点击数: 人次

​  虎之出现很早,虎于中国作为文化符号出现也实在是早,至少早于5000年中华文明史。距今6400余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蚌塑龙虎墓中,蚌塑虎作为对应西方的星宿形象被人们塑造;其后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妇好墓铜钺等虎口间置人头颅的装饰形象;《周礼》记载祭祀时“以白虎礼西方”;直至两汉虎与军事、战争联系,虎帮助逝者羽化登仙、“画虎于门阑”驱邪、贵族以博虎为乐等,虎的形象逐渐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至今,虎的形象依然丰富而饱满,可以说,虎承载了中华文明记忆遗产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渠县6处汉阙中戏虎为5处汉阙的共同题材不是偶然所致,必然是社会流传度、百姓接受度等时代共情造成,必然是戏虎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为时人必须造成。“就汉代而言,先秦以来对‘虎’的图腾信仰与新莽后兴起的对‘虎’的力量挑战在这一时期逐渐融于一体,形成了层次分明又独具特色的视觉文化现象。”渠县汉阙的戏虎图恰是这一视觉文化现象的体现,同时又兼具地方特色。

  于宕渠而言,虎之一字自先秦至两汉始终追随原住民板楯蛮的历史。先秦时期板楯蛮以“射白虎为事”,桀骜不驯,秦昭襄王便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西汉“板楯七姓以射白虎为业,立功先汉,本为义民”(《华阳国志》),不再被视为蛮,因赋税被称之为賨人。东汉,賨人源于射虎的尚武民族性格既让他们被统治者号为“神兵”,屡次助朝廷解决兵事,同时又因被压迫过甚,屡次反叛朝廷,賨人首领多有“白虎夷王”之称。

  此外,秦汉时期,虎灾频繁,是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论衡》《后汉书》《华阳国志》等多有记载。“崤、黾驿道多虎灾,行旅不通”(《后汉书》),“虎时入邑,行于民间”(《论衡》),“加以水陆艰难,山有猛兽,思迫期会,陨身江河,投死虎口”(《华阳国志》),源自先秦时期的射虎至两汉依然是賨人的家常。

  两汉自上顺延而下至民间的百戏是人们的生活日常,百戏中角抵戏则有博虎戏。东汉时,百戏杂技艺术表演进入了家庭,成为家庭宴饮、待宾的必备节目,其中包括了各种角抵斗兽表演,自然也就有戏虎表演。汉桓宽所著《盐铁论》记“今民间雕琢不中之物,刻画玩好无用之器。玄黄杂青,五色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唐锑追人,奇虫胡妲”,可知所述各种表演已遍及乡野,流行成俗,斗虎便为其中一项。宕渠自古就有射虎历史背景,加之流行成俗的斗虎日常,于是渠县汉阙共同所雕的戏虎题材便顺理成章,也证明了东汉中后期至西晋初的宕渠故地戏虎的普遍性及普及性。想来,斗虎、戏虎或虎戏必然是渠江两岸宕渠故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起阙时才会祛除白虎的神性,将生活原滋原味地再现于阙身上。

  自然,戏虎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日常。《汉画像石中的驯兽斗兽表演及其思想内涵》一文将包括戏虎类的斗兽、驯兽表演,总结为祭祀、升仙而驯兽、辟邪三个功能。也就是说,出现在汉代墓阙上的戏虎是为汉代天人合一丧葬观念影响下的灵魂升仙服务的。

  于祭祀,虎戏表演以悦神,达到祈求神灵保佑的目的;于升仙,驯化了的虎是灵魂自阴界去往天界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于辟邪,充满鬼怪妖邪的阴间需要虎斗震慑企图来犯之鬼邪。于是,本为日常的戏虎,出现在汉代石阙上,便又回归了升仙之愿。秦王汉武想长生想不死,况乎其后帝王,况乎市井百姓,灵魂升仙成为一个时代的追求。

  戏虎者有袒裼力士,也有着装规整者;观者有坐在阙楼上的,也有露天观看的。两虎相斗间,为了虎戏不瞬间结束,戏者或斗者或驯者用力拽着胜方老虎的尾巴,不让它啃咬或追击败方。赵家村西无铭阙左阙,戏虎位于阙楼顶部的斗石层正面与左侧面的转角处,两虎于转角处互咬,一虎被咬于左前腿处,一虎被咬于颈间,袒裼力士于斗石左侧面用力拽着被咬于左前腿处虎的尾巴。力士赤裸上身,体壮而阔,脸宽而长,高鼻狭目,额间系带结于脑后。两手因用力而凸显,手臂肌肉贲张;头因用力后仰于后颈处,脑后额带飘扬于空中;狭目变瞠目。此时,虎不是百兽之王,是人们驯养的宠物,驯兽者可以左右它的行动,左右虎斗的胜负。想来观者既看到了虎斗的血腥,亦看到了戏者的勇武,残酷野蛮与勇敢无畏于此集于一体。想来人与万物、现世与彼岸、世俗与神圣就在戏虎者超乎常人的力量中融于一体。

  近1900年前,渠江右岸宕渠城的人们日常百戏中,虎戏是最为平常的一种,也许在兽圈专职上演,也许择地上演,也许县府组织,也许富豪组织,也许日日上演,也许定期上演。日常中的平常,人们自然将之刻于渠江左岸灵魂升仙的地下墓室内及地表墓阙上。

  渠江岸,秦时明月汉时城,不变的是虎踞渠江。因虎患,賨人走进历史洪流;在射虎的进程中,賨人承载勇敢与侠义的精神品质,融于汉民族;在时代的裹挟下,賨人射虎变戏虎,并镌刻于石阙上,服务于主流思想。于是文明落后与先进就这样交替,才有了民族融合与大一统。于是渠江奔流不息,戏虎不止,才有了百年民族之复兴的动力。于是戏虎所蕴含的汉代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时代精神与汉阙永存山水之间。

  作者:肖仁杰,渠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本文原载于《达州日报》,2022年12月2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