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日报》| 肖仁杰 :董永侍父
沈府君阙上的“董永侍父”图
百善孝为先,是人们的普遍认知,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基石。与孝有关的人物,人们最为熟知的莫过于“牛郎织女”中的牛郎董永。因他事父至孝,才会有织女的下凡,才会有纪念他们的七夕节。织女是神仙,牛郎却是实实在在的地上凡人,有名有姓,有籍贯。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记:“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可知至迟在东晋时期,凡间牛郎董永还未遇到神仙织女,还未演绎千古情,但亦知至迟在东晋时期,董永便以生时孝养老父而被人们称颂。渠县汉阙中沈府君阙及蒲家湾无铭阙石质阙身楼部均刻有“董永侍父”图像,便是汉代董永孝养父亲广为流传的例证。
有秦一代,法治的严苛,人伦纲常的不健全,终是秦亡而汉兴。汉承秦制,承袭了中央政权体制,在思想方面却是变法家为儒家。《孝经》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治理模式便是在“独尊儒术”的时代背景下两汉帝王的自然选择。两汉26位帝王,有21位帝王的谥号冠以“孝”字,可见两汉“孝治天下”国策的坚定不移。此外,两汉官吏选任制度中的举孝廉是察举制中最重要的一科,“孝子廉吏”出身的官吏,被认为是“正途”“清流”,凡被举为“孝廉”之后,前程远大,升迁较快,亦为“孝治天下”理念社会化奠定基础。故尔,于汉一代董永侍父、老莱子娱亲、伯瑜悲亲类的孝子故事、传说才会世俗化,成为时代舆情的主流。于今,我们通过汉画像石、画像砖、铜镜、器皿等依然可见汉代孝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播与普及。汉代孝伦理观念与国家治理相结合,自此,中国传统文化便是以孝伦理为中心,社会关系、家庭秩序都以孝为基础,至今依然。
汉孝子图多见于东汉朝,有董永侍父、老莱子娱亲、伯瑜悲亲、丁兰刻木事亲、闵子骞御车失棰、金日磾拜母等内容。其中董永侍父图画像石类现可见11处,出现在山东、河南、四川、江苏、内蒙古的墓室、祠堂、墓阙中。四川董永侍父画像石图6处,乐山崖墓4处,渠县汉阙2处。孝子图彰显、标榜生者与死者的孝德,同时兼具教化后人的功能,是维护社会制度良性物循环的另一种方式。汉阙中的石质墓阙作为汉代陵园中的一部分,承担着礼仪、地标、天门等世俗、现实、虚幻、理想等意义,折射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根本依然是汉代的“孝治天下”。汉代孝行过程是“养生尽爱,事死如生,祭祀尽恭”,意思是生时孝养,死后则如生时对待,并要行祭祀之礼。沈府君阙与蒲家湾无铭阙本身是“事死如生、祭祀尽恭”的载体,阙上的董永侍父孝子图便是“养生尽爱”的体现。阙的内涵极为广博,生与死、凡与仙、简与繁等等,本就一言难尽,万宗归一,其出处与尽处不过都是人民所想、国家所需,其起点与终点都是为“孝治天下”的国策服务便也理所应当了。一处石质阙将汉代孝行过程一一道来,又以石质“永恒”的特点将汉代治国体系昭彰煌煌。大道至简,汉石质墓阙将时代精神、社会制度等以荆轲刺秦、董永侍父等图像形式一一罗列,人称汉阙为汉代的百科全书,确也实至名归。
本文载于《达州日报》,2022年9月23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