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一月“胖三斤” 北京冬残奥会季军余爽返校补学文化课
“伙食好得很,回家一个月,胖了三斤!”5月9日,距离余爽回到四川正好30天,这段时间,余爽的体重上升了。完成北京冬残奥会之旅后,余爽隔离结束回到家中,于当天清晨正式返回渠县崇德艺体高中补学文化课。余爽天生视力障碍,在生活和学习中,都需要比常人要付出更多努力。
余爽出生于2003年,来自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涌兴镇,今年3月首次出战冬残奥会,参加了越野滑雪短距离和冬季两项短、中、长距离4个单项比赛,以及越野滑雪公开接力4x2.5公里团体赛,取得越野滑雪短距离第4名、冬季两项男子12.5公里(视力障碍组)比赛中摘得铜牌、中距离视障组第6名的成绩。
余爽展示北京冬残奥会奖牌
从小爱运动
15岁与冰雪运动结缘
今年3月13日,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公开接力4 c 2.5公里比赛决赛中,余爽和队友奋力追击,最后取得第四名的成绩。完成这场比赛后,余爽便结束了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之旅。5月9日,余爽完成隔离后返校补学文化课。
“余爽从小就爱运动,也很调皮,喜欢在整个村里到处跑,到了吃饭时间,我们经常到处找人。”余爽的父亲余富兵告诉记者,这次回家,儿子变化特别大,除了外出散步,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里,陪家人,也主动帮家里分担家务,还会帮忙做一些农活。
上初中时,由于个头较高,加上喜欢跑步,余爽成了学校田径队的一员。2016年,在达州市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上,余爽作为渠县代表团的队员参加田径比赛,只参加了暑假集训的他,一举夺得三枚银牌。2017年,北京市残联到渠县选拔优秀残疾运动员,颇具运动天赋的余爽成功入选,从此与冰雪运动结缘。
天气不适应、饮食不习惯、普通话不好、想家……在北京,15岁的余爽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我们渠县很少下大雪,第一次在东北训练,看到漫山遍野的积雪,非常兴奋。”余爽凭着对冰雪运动的热爱,一头扎进冰雪世界,努力拼搏,展现出超强的学习能力,“训练了两年的一名队友,我只用了三个月就把他追上了。”
余爽给母校的高三学生分享奋斗之路
学弟为余爽戴上花环
努力有回报
曾一周滑雪500公里
“我是一名运动员,我想参加残奥会,我一定要为祖国争得荣誉。”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随着时间推移,余爽在教练的帮助下,成绩突飞猛进。2019年,余爽进入到国家集训队,成为一名真正的“国字号”队员。
“教练告诉我们,基础一定要打好。”2018年之前,余爽没接触过滑雪,而队里的老队员都有一定基础,余爽需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也是在一天天的训练中,余爽的运动天赋开始展现,“技术学得比较快,别人需要一周来消化的,我可能三天就完成了。”
但是,在越野滑雪的比赛中,还需要比拼体能,耐力是支撑比赛的关键。余爽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耐力和力量训练通常集中在夏季,“就在训练场滑轮滑。”一次,教练给余爽下达了65公里的滑行任务,“滑了40多公里,我就到极限了。”接过教练递过来的补给,稍作休息后继续,“滑完的时候,我身上的汗都变成盐了,经过那次训练,再上40公里的滑行没问题。”余爽说。
这种高强度的训练,经常会有。“训练任务最重的一周,我滑了500多公里,平均每天要滑70公里以上。”余爽介绍,越野滑雪项目,被称为滑雪比赛中的“马拉松”,只有刻苦训练才能不断进步。也是在一点点的训练进步中,余爽开始在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2019年,在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余爽夺得越野滑雪、冬季两项共5个冠军、两个亚军。
余爽和父母在一起
一月胖三斤
最爱吃妈妈做的菜
余爽的老家在四川渠县,因盛产优质黄花,当地被誉为“中国黄花之乡”。渠县黄花色泽鲜亮,食味别致,香气馥郁、肉头肥厚。很少回家的余爽,常常想念妈妈做的渠县黄花丸子汤。这次回家,他如愿以偿。
5月8日,余爽和父母还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感谢他们从小对他的关照。“摆了4桌,妈妈是主厨。”余爽笑着说,渠县有很多美食,小时候在家乡吃过的那些,让他在外地时十分怀念。这次回家,余爽的父母每天都会给他准备爱吃的菜肴,不知不觉中,余爽在短短一个月就“胖”了三斤。
首次参加冬残奥会,余爽原本想带着父母现场观赛,但考虑到疫情防控需要,父母决定留在家里,在电视机前为他加油鼓劲,“父母一直非常支持我的体育路,有了强有力的后盾,我的奋斗也更有意义。”余爽表示,未来,他将继续拼搏奋斗,向那些经验丰富的欧洲运动员发起挑战。
余爽告诉记者,滑雪运动,不仅需要较强的耐力,还需要强大的肺活量支撑。一般来说,运动员要到25岁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参加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运动员,不乏40多岁的选手。这条冰雪道路,对余爽来说,今后还很长,也有很多机会。